月经量变少,是一个让不少女生感到很焦虑的问题,因为它好像总是和衰老、卵巢早衰等划上等号,别以为 “少来少麻烦”,月经量少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!
月经量多少算正常?首先要说清楚的是,很多女生的月经量,其实并不“少”。
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1~35天,整个经期的月经量在20~60ml就算正常,如果超过80ml就是月经过多,少于5ml才称作月经过少。
5ml什么概念呢,大概就是完全不需要使用卫生巾,整个经期只更换少量护垫就可以了。
月经过少是什么原因?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表示,中医眼中,月经是气血的 “代言人”,月经量少主要和这些因素有关:
血虚:身体 “缺血” 闹饥荒展开剩余79%长期节食、过度劳累,就像给身体 “断粮”,气血生成不足;或者大病初愈、生产失血过多,导致血海空虚,月经自然 “囊中羞涩”。
气滞血瘀:经血 “堵车” 了爱生闷气、压力大,肝气郁结,气血运行就像遇到 “交通堵塞”;久坐不动、贪凉吃冰,寒邪入侵,让经血凝结成 “小冰块”,排不顺畅。
痰湿阻滞:身体被 “痰湿” 黏住了爱吃油腻甜食、缺乏运动,痰湿在体内堆积,像厚厚的 “泥浆” 困住气血,导致月经量少,还可能伴随肥胖、白带增多。
肾虚:先天 “能源库” 不足先天肾气不足,或者过度劳累、频繁熬夜 “透支” 肾精,就像手机电量不足,生殖系统 “动力不够”,月经量也会减少。
很多人问,月经量少就是卵巢早衰吗?
相关数据显示,15~20岁月经过少患者以多囊卵巢综合症为主要表现,21~25岁,26~35岁患者月经过少主要因素为宫腔粘连,36~40岁患者卵巢早衰比较常见。
另外,还跟内分泌问题、子宫内膜受损、发育不良、压力过大、熬夜、节食等原因有关。
中医如何治疗月经量少?中医治疗月经量少先辨虚实,虚者重在补肾滋肾,或濡养精血;实者宜活血通利,佐以温经、行气、祛痰。虚实错杂者,攻补兼施。
此外,还要区分平时与经期不同阶段论治。虚证,平时重在濡养精血或滋肾补肾养血调经,或养血益气调经;经期加用养血活血之品,如鸡血藤、丹参之类;实证者,平时宜攻宜通,或活血化瘀调经,或化痰燥湿调经;经期可加用温通活血之品,如当归、川芎、川牛膝,阴柔酸收之品则少用。
要论中医里的补血第一方,非四物汤莫属。
四物汤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,由于四物汤具有调血补血之功效,在配伍上具有“补而不滞,温而不燥,补血而不留瘀,行血而不伤血”的特点。
能有效改善因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的诸多症候,后世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,为中医妇科调经的常用方,也被誉为“女人养血第一方”。
口服中药:从根源 “滋养” 气血
首先要查找原因,针对病因治疗。辨证用中药治以补肾益精,养血调经;养血益气调经;活血化瘀调经;化痰燥湿调经;温经散寒调经等等,无论是哪种类型,只要通过中医辨证论治,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,正确的谴方用药,都能达到满意疗效。
穴位按摩:随身的 “调经师”
每天按揉三阴交(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 3 寸)、血海穴(大腿内侧,髌底内侧端上 2 寸)、关元穴(肚脐下 3 寸),每个穴位 2-3 分钟,酸胀感最佳,能促进气血运行。
艾灸暖宫:给子宫 “升温”
用艾条悬灸神阙(肚脐)、气海(肚脐下 1.5 寸)、命门(背后正对肚脐),每次 15-20 分钟,温暖子宫,驱散寒气。
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(FIGO)的意见,多数“月经过少”并不存在病理性改变,也就是说多数月经减少的情况其实并不需要进行治疗。所以,月经量少与不孕和衰老没有必然的联系,若上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,女性朋友们放松心情,规律饮食和作息,安心生活、安心备孕就好啦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